幣瘋港︱從香港VASP發牌制度 看香港Crypto的未來
隨著加密貨幣市場的急速發展,加密貨幣和區塊鏈已成為一個極具價值的投資領域。特首李家超上年度《施政報告》提出,將虛擬資產納入監管以及數位港元的準備工作,財政司也表明,將推動香港成為「國際虛擬資產中心」。
在香港《2023 數字經濟峰會》,特首表示:「香港正蓄勢待發,開啟數字經濟發展新篇章。」香港正發展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,今年財政預算案將撥款逾 7 億港元,加快數位經濟發展(2 月份財政預算案已宣告撥款 5 千萬港元,加速推動 Web3 生態圈),可見港府的「嘴遁之力」。
伴隨著市場的成熟和發展,各國政府都加強監管,令交易所、投資者、項目發展方都密切關注各地的合法性和安全性,香港亦不例外。
而香港有關監管的重要議題,當然是 6 月 1 日的香港 VASP 發牌制度。香港 VASP 發牌制度是指虛擬資產服務提供商(VASP),需要通過香港證監會的許可和監管,才能提供加密貨幣交易所、錢包等服務。
延伸閱讀:王敏儀專欄︱VASP牌照引領虛擬資產行業東升西降?
VASP 需要遵守一系列監管要求,包括風險管理、客戶身份認證、資金清算和透明度等。VASP 還需要建立有效的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制度,並接受證監會的監管和檢查。
從用戶、投資者角度出發,其中有兩大痛點:1. 交易所不能向客戶大規模借貸、套利等服務;2. 散戶投資者僅可購買「大型虛擬資產」。
幣圈 DeFi 、CeFi(Crypto 交易所區塊鏈金融服務)很大機會落入監管的範圍之中,而幣圈往往就是因多元化及高利息吸引不少投資者進場,特別是「期貨交易」,此限制會降低投資意欲,讓香港根本未有條件成為「加密貨幣交易中心」。再者,規定即使是發牌交易所,也只能接受達資金港幣 800 萬的專業投資者,這無疑是拒絕散戶投資的門檻。
延伸閱讀: 王敏儀專欄︱香港銀行「奉旨」支持加密產業
政府制定監管措施,是為了保障市場的安全和保護投資者,但這也需要政府和市場之間的平衡。同時,市場也可以通過創新技術和商業模式的探索,找到更加合適的發展方向,從而實現市場的可持續發展。
在未來 11 個月的過渡期,政府可以再次審視 VASP 發牌制度的苛刻限制條件,以打造「國際虛擬資產中心」的真正基礎。